会议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会议资讯 › 四海同音有盼时
四海同音有盼时

发布: 2015-12-01 11:51 | 作者: 袁钟瑞 | 查看: 1163次

四海同音有盼时

——写在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袁钟瑞

神州盛世谱新诗,却苦方言阻相知。

亿众齐圆百年梦,四海同音有盼时。

——题记

今年9月9日至15日,是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全国各地都要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本届推普周的宣传主题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1997年,国务院第134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998年3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规定推普周活动的宗旨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说普通话的风气,推动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发展。此后,成立了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语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为成员单位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领导小组,对历届全国推普周活动进行指导和协调。10年来,开展推普周活动的城市乡镇越来越多,参与人群越来越广泛,宣传内容越来越深入,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第四届推普周起,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领导小组每年选取三四个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选取若干市(区县)作为宣传活动重点。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方协调,精心筹备,领导发表署名文章或电视讲话,举办咨询、座谈、展览、征文、讲座、知识竞赛、普通话大赛、文艺演出、公益短信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创造和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点面结合、良性互动的宣传格局。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和王刚担任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更使宣传活动增加了亲和力,扩大了社会影响。10年来推普周活动持续开展,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推广普通话的了解日益深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10年来,推普周活动形成了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教师、学生、机关干部、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公共服务行业员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乃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都积极踊跃地成为推普宣传员和力行者;二是各地将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视为展示精神风貌和提升文明品位,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手段;三是不断丰富宣传手段,推出活动亮点,注重集中宣传与常规工作有机融合;四是配合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宣传活动逐步向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延伸,为提高农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五是推普周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各界支持逐年增多,推广普通话的社会舆论越来越好。推普周已经成为群众性的传统活动,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盛大节日。

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为大面积提高工农群众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早在195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就成立了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并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50-6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新时期普通话的“大力推行、积极普及、 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新时期普通话的”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给推广普通话提供了强大的客观动力。义务教育和广播电视的高度普及为普通话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计算机、手机短信的高度普及则使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无声普通话)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经过检查评估,目前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和29个(?)省会(自治区首府)、5个计划单列市和一批二类三类城市实现了初步普及普通话。从新中国建国初期80%的人口是文盲,到今天近60%的人口会说普通话(在大中城市,会说普通话的人口比例达到80%),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绩。

首届推普周开展前夕,国家语委就印发了《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阐述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法律依据、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基本措施。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普及民族共同语是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完成了这项任务。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推广普及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任务至今仍很艰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56个民族使用着大约80种语言,仅其中的一种语言——汉语,就分成多种方言、若干次方言和无数种土语。尽管我们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同地区的人们交际障碍仍相当严重。如此泱泱大国,如果不能做到“四海同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现代化建设的多年实践中,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普及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越来越一致,也越来越深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普通话为国家公务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广播电视基本用语,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并对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等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岗位人员掌握普通话的能力提出要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多种法律法规对推广普通话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推广普通话是依法推进的政府行为,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各级各类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交通、邮电、商业、金融、旅游、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都有义务宣传推广普通话,支持推广普通话,参与推广普通话。

国家将推广普通话列为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思路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各级党政领导日趋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日趋健全,工作队伍日趋壮大,规章制度日趋完备,推普环境日趋改善,科研成果丰硕喜人,推广普通话工作正在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当前推广普通话的三项基本措施是:“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三项基本措施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整体。

“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是对单位、团体(如学校、机关)或地区、行业(如城市、广电部门)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督导:“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个人普通话能力的培训和检测。前者面向团体,后者针对个人,前者侧重督查普通话的“使用”,后者侧重测查普通话的“水平”。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法律法规关于特定岗位人员普通话达标的规定落在了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使推广普通话这项“软任务”硬了起来。但如果仅有“普通话水平测试”而缺少日常行政监督,也无法实现普通话的自觉应用,因为“证书一到手,方言又出口”的现象并非个别。普通话的流畅程度和标准程度必须在经常使用中才能提高,因此用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来督促是必需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二者似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人们的方言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绝非靠行政力量在短期内就能改变。倘若把“要他说普通话”变成“他要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和“普通话水平测试”都是带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如果宣传教育跟不上,一些个人或单位可能滋生对推广普通话的被动心态和抵触情绪。实践证明,开展以推普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引导,对于顺利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法律、法规、方针,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有确切了解;其次要讲清基本政策,使人们知晓推广普通话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许说方言,而是使人们都成为既能说家乡话又能说通用语的现代社会“双语人”。在一般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宣传以下3点:

第一,普通话是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很高的语言。从实用角度看,普通话与各行各业的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自身普通话达标仅仅是具备了完成任务的前提,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终生受用的本领;国家公务员使用普通话执行公务是体现公务庄重性,具有国家意识执法意识的表现;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必须为全社会做出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表率;公共服务行业使用普通话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从文化角度看,普通话及其前身(官话、国语),承载着浩如烟海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典籍,也是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有声传媒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用语;在学校里,普通话是各科教材的基本载体,也是教育教学的规范用语,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提高文化素质和文明情操的过程,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外在标志之一。从审美角度看,普通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说它真,因为普通话是无可争议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它善,是因为普通话在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具有潜在的有时是直接的促进作用;说它美,是因为普通话不但具有公认的语音美和节奏美,而且是真与善的完美统一,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过程。

第二,树立现代语言观念。语言是能力,是习惯,更是一种意识决定的行为。当前推广普通话工作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有很多人会说普通话却不习惯或不好意思说普通话,还有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人至今仍怀抱盲目的方言优越感。因此,更新语言观念、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是当前推广普通话宣传的重要内容。要讲清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说好普通话是“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要引导人们摆脱小农经济式的保守心态,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以新时代的宽阔胸怀,树立开放的现代语言观念,自觉地学好说好普通话,共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而努力。

第三,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普通话本来就植根于方言的沃土之中。方言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在沟通亲情乡情方面,方言具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国家对于方言一向持保护政策,长期组织方言调查,整理方言 资料,进 行方言研究,扶持方言艺术。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非正式场合使用方言,同在国家公务、教育教学和公共交际等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没有任何矛盾。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 各司其职、共同发展”。 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体,多种民 族语言、多种方言融洽相处的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理想目标但是以“保护方言”为借口,甚至打出所谓“保卫方言”的口号,鼓吹方言进教材进课堂,在广播电视里泛滥方言节目,是对《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抵制,也是对国家语言政策的歪曲,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21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将大幅度提高,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应当看到,虽然我们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掌握了普通话,已有2000多万人次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了相应的等级证书,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普通话的社会声誉空前提高,但是毋庸讳言,在学校和党政机关里用方言进行教育教学和执行公务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广播电视里的方言节目近年来呈现增多的趋势,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仍经常遭遇方言隔阂的困扰,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推广普通话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今后推广普通话,要坚定不移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继续做好党政机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同时,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基本阵地不放。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历史任务。今年102岁高寿的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共同语是否普及,首先在全国学校成为校园语言,是教育‘成年’的标志”。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这两条不容商榷,必须毫不动摇。今后学校要继续坚持“三纳入一渗透”要求(把普及普通话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中),并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对民族的前途负责,也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广大农村,是今后推广普通话工作需下大力气的地区。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今后的推普周活动要进一步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拓展,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推普下乡”社会实践,配合“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提高语言教学能力的培训。

继续坚持推广普通话的三项基本措施。继续完成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并对已经通过评估的城市进行过程性抽查,表彰先进,督促后进;以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杠杆,推动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更加深入、更加扎实。进一步强化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坚持“五严四统一”( 严密组织培训,严明考试纪律,严格质量监督,严肃证书管理,严防不正之风;统一标准、统一大纲、统一规程、统一证书),确保测试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要抓紧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的信息化,加强科研,加快测试手段自动化进程。每年一度的推普周活动已经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著名品牌,要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人群积极参与。

自清末民初起,经“五四”国语运动至今,国人的“四海同音”梦几近百年。今天,时代把实现“四海同音”的历史重任赋予我们,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光荣。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百折不挠,乘胜前进,本世纪中叶以前在全国普及普通话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