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告 › 日语汉字中的“略字”...
日语汉字中的“略字”溯源举例

发布: 2015-12-01 14:33 | 作者: 李乐毅 | 查看: 1007次

日语汉字中存在不少“略字”(简体字)。这些字有许多在字形上跟中国现行简化字完全相同,或者只有个别的笔画的差异,足以证明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而且是“古已有之”的。例如:

宝、边、变、蚕、称、痴、触、床、辞、带、单、当、党、灯、点、独、断、对、堕、国、号、画、会、机、继、尽、旧、觉、来、礼、励、恋、楼、炉、乱、 麦、蛮、猫、窃、湿、实、寿、属、数、双、随、孙、体、条、团、湾、万、献、写、学、医、踊、涌、誉、争、嘱、昼、状、壮……

【这些字的出处,详见拙著《简化字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本文从略。】

但是,也有另一些日本“略字”跟中国的规范汉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仏〔佛〕”、“姉〔姊〕”、“円〔圆〕”、“ 竜〔龙〕” 等〔括号内的字是包括现行简化字在内的我国规范汉字〕,因而往往被认为是日本人自创的。近年来笔者查阅了一些有关的古籍、碑帖、文物等资料,发现它们的绝 大多数其实也是源自中国的。下面只举部分字例,作为引玉之“砖”。笔者不敢断言已经找到了它们“始见”的出处,所以只在文中略举它们较早“见于”何时何处 的一二例,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们。

(一) 见于先秦、两汉的:

拝〔拜〕: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

遅〔迟〕:汉《礼器碑》。

処〔处〕:汉《说文解字》。

聡〔聪〕:汉《郑烈碑》。

児〔儿〕:敦煌汉简。

豊〔丰〕:汉《华山庙碑》。

懐〔怀〕:汉《景君碑》。

恵〔惠〕:敦煌汉简。

労〔劳〕:居延汉简。

竜〔龙〕:先秦《晏子春秋》。

縄〔绳〕:敦煌汉简。

焼〔烧〕:汉《西狹颂》

糸〔丝〕:甲骨文。

粛〔肃〕:汉《张纳功德叙》。

聴〔听〕:马王堆汉墓帛书。

県〔县〕:汉《说文解字》。

犠〔牺〕:汉《白石神君碑》。

窯〔窑〕:先秦《墨子》。

隠〔隐〕:汉《衡方碑》。

姉〔姊〕:先秦《吕氏春秋》。

雑〔杂〕:汉《孔龢碑》。

(二) 见于魏、晋、南北朝的:

冊〔册〕:北魏《元恭墓志》。

関〔关〕:南朝《玉篇》。

済〔济〕:南朝《玉篇》。

頼〔赖〕:北魏《于景墓志》。

楽〔乐〕:北魏《临潼造像》。

斉〔齐〕:《六朝别字记》。

壱〔壹〕:晋· 索靖帖。

塩〔盐〕:南朝《玉篇》。

艶〔艳〕:南朝《玉篇》。

(三) 见于隋、唐的:

従〔从〕:隋《陈叔荣墓志铭》。

逓〔递〕:唐《一切经音义》。

仏〔佛〕:唐·敦煌变文。

帰〔归〕:隋·李渊《为子祈福疏》;唐·敦煌变文。

齢〔龄〕:唐《顺德碑题字》。

栄〔荣〕:隋·智永帖;唐·孙过庭、怀素帖。

蔵〔藏〕:隋《常泰夫人房氏墓志》。

証〔证〕:唐·敦煌变文。

(四) 见于宋、辽、金、元的:

窓〔窗〕:宋《广韵》。

聡〔聪〕:元《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悪〔恶〕:宋《古列女传》;元《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発〔发〕:元《古今杂剧三十种》。

亀〔龟〕:元《古今杂剧三十种》。

検〔检〕:元《敕封英济王石刻》。

経〔经〕:宋《古列女传》。

拠〔据〕:元《全相三国志平话》。

売〔卖〕:元《古今杂剧三十种》。

砕〔碎〕:金《改并四声篇海》。

庁〔厅〕:辽《龙龛手镜》。

顕〔显〕:元《全相三国志平话》。

亜〔亚〕:元《古今杂剧三十种》。

薬〔药〕:宋《古列女传》。

斎〔斋〕:金《篇海》。

(五) 见于明、清的:

覇〔霸〕:明《字汇》。

挿〔插〕:明《字汇》。

歓〔欢〕:清《岭南逸史》。

剣〔剑〕:清《岭南逸史》。

両〔两〕:明《东窗记》、《白袍记》。

勧〔劝〕:明《白袍记》。

脳〔脑〕:明《娇红记》。

桜〔樱〕:明· 文徵明帖。

円〔圆〕:清· 徐珂《清稗类钞》。

総〔总〕:清《字汇补》。

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仮”〔假〕、“伝”〔传〕、“価”〔价〕、“芸”〔艺〕等字,两国的简化方法不同,虽然其中有的日语“略字”与某 些古代汉字的字形相同,也仅为偶合而已;又如,有些日语自创汉字(不一定是“略字”)像“咲”、“峠”、“辻”、“込”、“畑”等,亦并非中国原有的传统 汉字,本文就不一一讨论了。

总之,从中日两国简化字的产生历程可以看出,“删繁就简”是人们对文字应用的普遍要求,也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

2010-02-24三稿

字数 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