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15-12-01 15:16 | 作者: 苏培成 | 查看: 1410次
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与整合、对立与统一,是现代社会运动的普遍现 象。它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文化只有从横向上不断吸收、借鉴他种文化的长处,才能蓬勃向上,充满活力;一种思想文化只有从纵向上紧追社会前进的步伐,反映社 会的变迁,才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指导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反现代化思潮在近代中国表现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和对现代化的基本排斥。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正面看,它对中国民族危机中的诸多问题表现出的敏锐观察力,对全盘西化派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等,都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 素。但从整体上看,它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障碍。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举步维艰、屡屡受挫,除了政治制度落后、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外,深层次原因就 是反现代化思潮的羁绊。①
用这种观点来观察一百多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能够给我们许多启发。中国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1934年 鲁迅写文章呼唤“中国语文的新生”。中国语文现代化就是要建立新时代的新语文,使中国语文获得新生。要改革旧时代的旧语文、建设新时代的新语文不可能不遇 到阻力,阻力首先是来自传统的语文观。为了克服这种阻力,有时就要展开激烈的论争。还在五四时期,为了反对白话文,先是林纾跑出来写了《荆生》《妖梦》, 幻想出一个伟丈夫痛斥提倡白话文的革新派;后来又有“甲寅”“学衡”拼命提倡尊孔读经。新式标点符号的改革也曾受到许多人的反对。鲁迅在《忆刘半农君》(1936年)里说:“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面向21世 纪,我们要建设新时代的新语文,自然也会受到保守势力和复古思潮的反对。有人说:“我们以为,‘语文现代化’的提法并不科学,也无法付诸实施。那么就不如 依旧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提法,因为这后一种提法能够反映问题的实质。再者,如果我们声声呼唤‘中国语文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当今中国语文的落后、原始 呢?仅从消除这种误会着想,也应当放弃这个‘语文现代化’的提法。恐怕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感情问题吧。”②文 章的作者并没有说明“语文现代化”这个提法怎么不科学,所以我们就无法和他讨论。至于说语文现代化“无法付诸实施”,简直是莫名其妙。今天有几亿人学会了 说普通话,还不叫实施吗?现在的书刊、文书、考试使用的都是白话文,而不是封建时代的文言文,这不是实施吗?汉语拼音、简化汉字,难道这些都不算实施?是 落后还是先进要和时代的要求来比较。19世 纪的中国语文状况,和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要求相比就是落后,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语文现代化的蓬勃兴起。在今天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语文观和语文 生活,例如宣传方言优越感、鼓吹复古读经、贬低以至否认汉语拼音等,自然就是落后的。要知道社会演变与语文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改革也必须与时俱 进。正如高天如所说的那样:“这一以建设新语文为宗旨的课题,对于汉语学来说,又是最具活力、最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它直接关涉着古老的中国语文如何走向现 代化,如何使汉语汉字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完美地为使用者服务的大方向。”③语 文现代化的生命力在于关注并解决现实的语文问题,方便社会交际,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前途;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任 何人反对也不会发生作用。中国语文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符合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两大潮流的。倒退没有希 望。“四书”“五经”并不能教给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简化字不可能被繁体字所取代,因为它比繁体字简单,好学好用。汉语拼音是反对不 掉的,因为它是信息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文化工具,在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地方只得使用汉语拼音。任何人为的阻挠最终不能改变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王均先生说:“进步力量强调要面向未来,而保守势力则强调不可低估先人光辉的业绩。我们承认祖先的历史功勋,但我们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而不面对现实。”④中 国古代有辉煌的成就,可是最近几百年里却落后了。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隔膜。世界前进了,新时代要有新语文。对这种变化,有些人 不了解,思想准备不足,在日新月异的语文生活面前处处显得被动。知识分子本来应该走在生活变化的前面,可是在语文改革上有人却落在了生活变化的后面,自觉 或不自觉地成为变革的阻力。在历史发生大变化的时代,发生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长久处于语文改革的对立面,那样于国于己都没有好处。要改变观 念,跟上时代,做语文改革的促进派。
(摘自“百种语文小丛书”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的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