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告 › 文化发展、文化保护、...
文化发展、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李开拓

发布: 2015-12-01 15:20 | 作者: 李开拓 | 查看: 1231次

文化发展、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兼论汉字改革

李开拓


新京报20091019日刊发了一篇题为《王蒙:汉字绝对不能改,改了中国就亡国了》的报道。报道称1018日,王蒙在中国主题馆主讲“中国当代文学生活”,其间有位外国老读者问复杂的汉字有没有向拉丁化发展的趋势”,王蒙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绝对不能改,改了中国就亡国了”。

 王蒙先生的这一言论可谓雷人。一时间,围绕汉字前途命运这一老生常谈问题,网上再度掀起了热议。其实,王蒙先生的这一言论,不仅涉及汉字改革问题,更在文字与文化以及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关系等深层问题上引发我们的深思。

一、关于汉字改革

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文字就要不断作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语言的发展,这一变革适应的过程就是文字改革的过程。所以,文字不涉及变不变、改不改的问题,只有怎么变和怎么改的问题。众所周知,从古汉语现代汉语,汉语从语音到词汇到语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词,古汉语是单音节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节占优势。汉字也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属、楷书、行书,汉字发生了由图形到符号、由繁到简、由表意到表音的演变。

世界上三大古老文字——苏 美尔人的钉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甲骨文),最初,它们属于同一种性质的文字:都有意符(表意部件)、音符(表音部件)和定符(区别部件), 既表意又表音,属于意音文字。起初,都是象形符号,后来在体式上有了不同的发展,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被压刻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笔画,很像钉子或楔子,成为钉 头字(或楔形字);埃及人创造的文字变成草书体式,称为圣书字;我们的先人创造的文字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流传下来,我们称为甲骨文。再后来,由于西方的经 济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受外族文化主要是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基于便于应用的考虑,经过简化和改变,钉头文字和圣书文字发生了制度上的变 革,逐渐由意音文字发展到单纯表音的拼音文字。而我们的汉字,因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我们没有经历经济文化中心的大转移,我们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大的影响和冲击,长期以来,汉字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制度上的变革。

在汉字发展历程中,我们也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400年以来,在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人士的启发和影响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人开始认识到表音文字的优越性,看到了汉字的不足,于是,在中国掀起了拼音化运动,先后出现了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和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但由于国人长久封闭,思想保守,盲目排外,视字母为异端,加之文字改革的渐变性长期性,直到今天,中国真正的拼音文字没有产生。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经过近半个世纪对古今文字资料(其中包括汉字型文字30种)的研究得出结论:“自从西方学者发现文字从表形到表意到表音的发展规律之后,还没有发现逆向的演变现象。”也就是说,世界文字的共同发展方向是拼音文字。从汉语拼音在我们今天的语文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看,从现行汉字在许多领域内的“不便”和“不能”来看,从世界文字发展的规律来看,从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来看,中国的汉字是有向拼音化方向发展的必要的,起码应增加一套拼音外衣,实行“一语双文”。

文化讲究传承与发展,所以,才有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既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那么,文化在发展,作为文化之一种,汉字文化是否需要发展呢?作 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是否需要适应文化的发展而变革呢?如何处理文化的发展、传承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理论上,这些问题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是,在具体处 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了。除了政治因素外,主要是一些人的思想保守,思维单一,加之民众语言文字基本知识严重匮乏(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 导致这些问题在中国变成了难题,以至于常常围绕这些问题引发一轮轮无休止的论争。

    文化需要发展,也时时在更新。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汉字文化自然也需要发展。可是,成熟的汉字历经3000多年,汉字文化还是停留在对甲骨文的欣赏和慨叹上,还停留在古体字如何体现望形见义的好处上,还停留在繁体字的书法艺术表现力上,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汉字文化被周知被推崇?

    当然,汉字本身不是没有变化,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的主流和主体地位是汉字的一个大发展;汉语拼音的出现及其辅助汉字的强大功能的发挥,同样让世人感受到汉字魅力。实践证明,简体字作为主流文字的使用是有利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也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可谓合民心利发展。可是,就在繁体字已退出大陆绝大多数领域文字舞台半个世纪的今天,竟有人提出要恢复繁体字,声浪甚高!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只有古汉字文化而不见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文化了——是保守观念在作怪,是对社会世界发展形势知之甚少只看井口天界的人在作怪。

    传统文化固然重要,我们不能舍弃,而且要传承下去。但是,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必须弄清。近几年国家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使得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湮没被毁掉,着实令人痛心。但是,回头再想,如果当初不拆除掉那些“旧”,怎么会有今天的“新”?而今天旧的成为稀有甚至缺无,那是因为当初只想到建新而忽视了保旧。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发展是必须的,要发展就要打破旧有的,带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是,不能全部毁掉,作为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以便传承。死守传统谈不上发展,全面毁灭又会丢失传统截断传承,没有文化的积淀发展就没有后劲。到底该怎么办呢?按照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那些旧有的仍然作为宝贝,把它放在一定的领域加以保护、研究、传承和传播,在量上,以不影响发展为度。这同样是处理文化发展、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定理。而文化的基础或载体就是人类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各项事业和现象,其中包括建筑、民俗等,也包括我们的汉字。

    社会在前进世界在巨变人类赖以生存的偌大星球已成“地球村”。一切都在发展,唯独汉字文化不见更新,正常吗?汉字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又怎么会有“绝对不能改,改了中国就亡国了”之说!从本质上讲,文字就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符号的更换并不影响语言的应用与发展,也不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简化字替代繁体字,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就空白了!?

一切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利于发展。汉字改革同样如此。那么,汉字是否阻碍了发展?哪些领域存在哪些因汉字而阻碍发展的现象?如何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发展是绝对的,那汉字到底如何发展?这需要各领域学者充分论证广泛交换意见,综合分析。各看各的天,各说各的理,是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当然,探讨文字问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言学。

   民众语文基本知识匮乏是形成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语言文字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尤 其是中学生,多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了解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文字共性与个性,正确认识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拼音,正确理解 汉字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字观,正确理解和对待汉字的发展和改革。他们是未来汉字改革的主持者,希望从他们这一代起,能结束有关汉字改 革、汉字与文化关系、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关系等的无休止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