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语言文字,如何在互通中融合 谭汝为
发布: 2015-12-01 15:24 | 作者: 谭汝为 | 查看: 1367次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政治、地理和方言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认同心理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汉字发展的历史表明:汉字自古以来始终是沿着简化的轨迹演变的。汉字难认、难写、难读、难查,对它进行简化和规范,就顺应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当然,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台
湾人士所说的“正体字”,我理解,就指自古传承下来而且经过规范确认的字,不包括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大陆的简化字。大陆所说的“规范
字”,就是简化字,排除了异体字、错别字、生造字等,自然也不包括繁体字。所谓“传统字”,实际上就指经过整理的繁体字。无论换哪种说法,都绕不开繁简之
争。
海峡两岸人民是同胞,繁体字与简体字是亲兄弟。大陆汉字简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对于台港澳同胞多年沿用繁体字的传统习惯,我们应予充分尊重。从传承文化角度考虑,从两岸发展大局着眼,都不应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为使两岸语言文字在互通中逐步融合,可采用三步走的形式。
第一步:两岸学者联
袂编纂《辞典》。由于分隔数十年,两岸在词汇上出现了不少差异。如“爱人”在大陆指配偶,而在台湾却指“情人”;大陆叫“激光”,台湾称“镭射”;大陆叫
“新西兰”,台湾则译为“纽西兰”;美国前两任总统大陆译为“克林顿”、“布什”,
台湾则译为“柯灵顿”、“布希”;美国两任国务卿,大陆译为“赖斯”“希拉里”,而台湾译为“雷斯”“希拉莉”——这些差异会给两岸人员交流造成误会。为
促进两岸交流,消除汉字应用和词汇语义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两岸语言文字专家联合编纂完成一部《中华大辞典》,用繁体字、简体字同列两岸词语,并统一地名、人名译法,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这是功在千秋、造福后人的经国大业,不朽盛事。
第二步:摒弃政见,消弭隔阂,使简繁体字互通。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相同语言,用相同文字。只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但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简繁体字互通应提上日程,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
第三步: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华文化融合体,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文化全面交流乃历史必然。在追求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融合体,应是今后两岸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化字已几十年,但在古籍文献阅读、整理、研究以及书法篆刻艺术等领域,
应给予繁体字足够的空间。如何做到两岸“简繁互通”呢?就大陆方面而言,在坚持汉字简化大方向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做一些弹性融通的工作。例如:引导孩子在
课余时间识读一些最常用字的繁体形态;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在最常用的汉字范围内认读繁体写法,进而可以阅读海外繁体字报刊;大学文史哲类专业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
师,以及媒体编辑记者、出版社编校等,应逐步向“识繁用简”的目标努力,因为这属于语言文字业务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当然,以上所说,并不意味着将繁体
字教学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而属于师生自觉自愿的课余自学行为,属于从事文字工作职业者的业务进修行为。对个人而言,识读一些最常见的繁体字,掌握在繁简
转化字中容易出错的规律,量力而行,有益无损。大而言之,这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