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15-12-01 16:28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6150次
语言修辞研究与社科普及的相济互补
进入新世纪后,天津市的语言修辞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特别是与社科普及融为一炉的语言修辞应用研究,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当务之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十多年来,天津市语言学会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气勃发的创新之路。那就是与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密切合作,与市社联科普处紧密配合,把语言学研究从单一、狭隘而封闭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引领到丰富多彩的语言现实之中,引领到社科普及活动中。具体说,着力解决了三个带有方向性问题。即:(1)语言研究如何为本市语言文字工作服务;(2)语言学专家与语言文字工作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双赢合作;(3)语言应用研究如何为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如何利用科普手段为提高市民的汉语能力服务。
进入新世纪,笔者的语言学研究有明显的学术转向,就是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语言应用研究上来,进一步将语言应用研究与社科普及结合起来。这主要体现在民俗语言研究、地名语言研究、修辞学研究和天津方言研究等四个方面:(1)关于民俗语言研究,出版了《民俗文化语汇通论》(38万字),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关于地名研究,先后出版了《天津地名文化》﹙20万字﹚和《天津地名故事》﹙40万字﹚,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3)关于修辞学研究,出版《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20万字),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4)关于天津方言研究,出版了《这是天津话》(29万字),发表相关文章100多篇,《天津方言词典》(50万字)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五次修改。
语言学工作者面对社会上、网络中突然冒出来的新词语、新现象、新动向,应当及时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是社会语言生活的要求,也是社科普及工作的任务,更是语言学工作者的职责。语言学只要贴近现实社会、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社科普及,那就如同走进了广阔的沃野,无限风光等我欣赏,无数花果等我采摘。学者就会从青灯黄卷、故纸书袋的寻章雕句中挣脱出来,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捕捉大量信息,不断发现鲜活的信课题,在社科普及的康庄大道上与时俱进,不断进取。
2006年在由天津市社联、天津市语言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次理论创 新论坛”上,我做了《把语言学研究引上常青之路》的主题报告,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天津市社联和天津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天津历史文化行系列讲 座”中,分别做了《天津地名与地域文化》《从语言学角度论析天津地名》的学术报告。在“渤海名家大讲堂”先后做了《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天津方言与津味 相声》的学术演讲。在《今晚报》推出“词义探幽”专栏,发表谈词语运用规范化文章数十篇。为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在《今晚报》《城市快报》上先后推出“天津地名漫话”“天津卫老胡同”和“天津地名考”等专栏,发表地名语言方面的文章200多篇。
这 些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地域性熔为一炉的系列文章,龙虫并雕、雅俗共赏,在为语言理论的普及,为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上,略致绵薄,因而受到读者 的欢迎。通过多年的学术研究,我体会到语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选择那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学课题,进行深入的开掘与探讨,然后用浅 近的语言阐发深奥的学理,让普通读者(或听众)看得明白听得懂,乐于读喜欢听。
从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任命为市语委专家委员以来,我积极参与天津市的语言文字工作,对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干部和普通话测试员进行培训讲座,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学理论与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相结合,发挥语言文字规范的研究者、宣传员、监督员的作用,为创设和谐的语言文字环境,为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受到市领导和市语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多次荣获“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普通话是工作语言,方言是家庭语言,二者并存不悖,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二者相济互补将促成社会语言的和谐。在语言学领域,方言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2008年,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这是天津话”系列节目,由笔者每天讲评一个天津方言词语,解释词义,阐释词源,分析语境和语用特点,节目播出240期。2009年,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又播出了“这是天津卫”系列节目,以津沽地名为线索,剖析天津历史民俗文化,播出180期。从2010年开始迄今,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每周二晚播出谈话节目“天津老人·老地·老事儿”,区县联盟台每周五晚谈话节目“天津历史文化”。2011年开始迄今,《今晚报·天津卫专栏》每周一期连续刊载笔者“天津话逗你玩儿”系列文章近百篇。2012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台播出系列谈话节目“天津人·天津话”(每讲30分钟,共30讲)。因为这些文章和谈话节目,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引发浓郁的乡情,受到普遍欢迎。
2010年和2011年,笔者随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天津方言寻根调查组,与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曾晓渝教授、杨自翔教授等,先后两次赴安徽专题调研,确定了天津母方言——皖 北方言区的四界范围,取得了丰厚的调研成果。最终成果将推出学术专著《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另外,这两年笔者全力以赴编写《天津方言词典》。无论从学术 研究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在集前贤成果之大成的前提下,编撰出版这部方言词典,具有填补空白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意义。此书稿已列入天津人民 出版社重点出版计划,可望明年出版。
2006年11月中旬,笔者在国外讲学。在语言学界朋友的帮助下,于新浪开设了“天津谭汝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jtrw),尝试着将语言修辞研究与博客写作结合起来。至今开博六年余,在博客上发表语言修辞科普等方面文章1000多篇,博客访问240万人次,关注人气1.9万人。以语言修辞为主要题材的社科普及博客体文章,有三个特点:内容贴近现实,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在社会语用中涌现的新问题;形式短小精悍,一事一文,单刀直入,风格清新;语言生动活泼,例证取自当代,论述深入浅出,标题吸引眼球。2010年新浪网站评出“最值得阅读的百位教授博客”,笔者忝列其中,成为天津学界、国内语言修辞学界唯一入选者。
社科普及工作的宗旨是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繁荣文化。笔者从事语言修辞学的科学普及工作多年,切身体会是三句话:一是“好汉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 二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三是“学术研究与社科普及是相济互补的关系”。就是说:从事社科普及工作很不寻常,很不容易,二二巴巴的“赖汉子”还真干不了,干不好。
我 们在开拓科普疆域,提升科普质量,壮大科普队伍的同时,应引导吸纳更多的“好汉”加盟。社科普及的方式和渠道林林总总,如书籍丛书、系列读物、讲坛讲座、 影视广播、报刊传媒、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等。社科工作者,尤其是老年学者,应以反哺民众为主旨,把专精深奥的学理化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知识,这就是 普及。所谓老年学者的学术“反哺”,就是把社会和人民多年哺育自身而获得的系统的学术理论,用社科普及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回报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