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图文资讯 › 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
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 2016-11-21 22:21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2254次

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

 

20161112日上午830分,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楼多媒体会议室隆重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协办。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1.周有光语言文字相关成果及贡献研究;2.周有光语言学思想研究;3.《汉语拼音方案》研究;4.“一带一路”与汉语国际化;5.“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文现代化;6.“一带一路”给语言本体研究带来的新课题与新契机。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台湾东海大学朱岐祥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邢欣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越教授、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葛金华、常州市图书馆馆长侯涤女士、浙大常州工研院院长助理陈瑞女士等多位来自高校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此外,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来自浙江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位师生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周有光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路教授首先致辞,回顾了中心自20155月成立至今的各项活动,包括第一届会议的顺利举办,与罗卫东校长一行考察、参观周有光先生常州故居等。她高度评价了周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接着,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致辞,他主要讲述和回忆了与周有光先生相交多年的种种往事,包括周先生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关注,对于世界局势的分析,认为周先生是一个对于儒家文化十分自信的人,坚信正确利用即可使国家强大。第三位致辞的是此次会议的协办方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院长赵蓉晖教授。赵教授在报告中首先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和周有光先生,并对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承担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发展。之后赵教授回顾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办历史,认为继承和创新是学校一贯秉持的传统。同时她还介绍了语言研究院的教学与科研状况,希望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开幕式最后致辞的是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的院长助理陈瑞女士。陈女士在致辞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敬仰、震撼、合作,主要表达了对周先生和各位专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科学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的期待。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心增聘新任研究员的仪式。中心主任王云路教授向新聘任的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陈章太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邢欣教授和台湾东海大学朱岐祥教授六人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聘书颁发后会议进入语言高峰论坛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和浙江科技学院王建华教授分列主持。

首先做报告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体系,五通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学界任务重大,但可惜近年来“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缺乏对于语言的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众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需求不明,人才不足,市场匮乏和缺少技术平台等。李教授希望能够建立语言标准并举办大型博览会,将语言学推广到大众层面,而不仅仅拘泥于上层建筑。

接下来做报告的是台湾东海大学的朱岐祥教授,他围绕繁简字传承,回顾了近二十年来繁简字问题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字变化已由理性问题变为感性问题,并提出简化字确实存在不合理、不周严之处,需要后人进行变革。大陆和台湾不应相互否定,在繁简字问题上应首先考虑其实用性。朱教授提出双方应共同制定常用字表,成为相互学习的基础,同时应设立文化特区,在具体层面实现互通交融。

之后,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与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施麟麒合作了关于周有光先生学术成就评价的报告,认为我们应当根据当代需求评价周先生关于语音的部分观点,另外提出我们应对周边国家进行语言调查。

接着中国传媒大学的邢欣教授对自己被聘任为中心研究员表示了感谢,并回顾了自己与周有光先生交往轶事。邢教授谈及曾前往中亚进行语言考察,并有自己对于“一带一路”的新定义。邢教授中亚语言调查主要有五方面的成果,包括国情变化对于“一带一路”的影响;“五通”带来的中亚需求调查;跨境民族语言研究的新趋势;汉语教学的推广和国家安全战略对于语言的需求。

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先亮教授围绕周有光先生提出的语言现代化中的“双语现象”作了具体报告。报告提出,这一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语言不止有功能性,还包括认同感,他认为在人口流动加大的情况下,方言的价值不容忽略。

接下来做报告的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郭龙生研究员,他报告的主题为“语言+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体讨论了“语言+”是要加何种语言,并谈及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教学推广,旅游开发等。希望能够以正常交流为最低要求,以“五通”为最终目标。

随后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葛金华教授以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汉语教学推广之难,希望在今后的推广中可以先从文化入手,将中国当代先进的经济理念、城市规划方案和旅游文化引入非洲。

之后做报告的是常州市图书馆馆长侯涤女士。侯女士主要介绍了常州图书馆对于周有光生先生资料的展示,主要包括其生平及作品中趣味性颇高的部分,并希望在座专家能够建言献策,为图书馆更好地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上午整场报告会最后发言的是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王诚老师,他报告的题目是“周有光先生与汉字规范化”,集中讨论了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汉字定量,分级定量以及汉字效用递减率的意义。并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错误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和时机。最后总结语言研究应当量化、国际化,并应照顾现实情况。

精彩的各家发言引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氛围,尽管会议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大家仍旧谈性很浓,碰撞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的观点和想法。上午的报告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午餐后稍事休息便投入到下午紧张的会议议程中。

下午场的报告会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和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聆听周有光”的颇具诗意的报告。在报告中,靳教授主要讨论了以应用语言学为中心的语言教学、语言计划和信息处理。并特别提出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中,信息处理主要是机器革命而不是语言革命。

接着湖南师范大学的彭泽润教授回顾了与周有光先生的交往事迹,并提出“词式书写”新观念,提倡中文输入应当像外文一样使用分词进行记录。

杭州师范大学的徐越教授紧随其后围绕汉语拼音方案,着重说明了汉语拼音的三个巨大成就,即提高全民素质,架起语言学习桥梁及促进了汉语的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报告会中,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的陈林俊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楚艳芳老师、常州大学的韩燕老师及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王健博士也分别就“简化日语与当代日语服务”、“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沟通”、“汉语外来词”及“《说文解字注》对于‘二字叠文’的研究”等主题做了报告。

中场休息后,最后一场报告会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开场。他在报告中对周有光先生的为学、为人之风进行了高度评价,并谈到繁简字转化和其遗留的历史性等问题,认为当下做学问者不可不多留意。

接下来南京大学的张福通老师讨论了“时”类事件的表示结构;常州大学的张悦老师介绍了所在的周有光语言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的博士后钟彩顺报告了“语言规划中的问题处理——论周有光先生语言研究方法的视野”;绍兴文理学院的周晟老师讲解了“中日‘书籍之路’上的异训现象——以鱼部字为例”,浙江大学的高丰琪同学,报告了“屈《骚》‘昆仑’考”。

在语言高峰论坛的所有报告结束后,进入了众人期待的周有光学术座谈会环节。在座谈会上各位学者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期间,教育部语言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还特为向周有光中心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捐赠了周有光先生的著作《朝闻道集》。

最后,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会议具有“精”、“广”、“高”、“深”四大特点,高度评价了参会各方。

下午530分,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了周有光先生的学术魅力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发展的新契机。今后,中心将秉承周有光先生的世界眼光及科学理念,加强与兄弟单位和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传承发扬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进一步推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 供稿)

 

 全体代表合影

特聘研究员合影

会场一 

会场二

赠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