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讯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十五期】通讯

发布: 2015-12-03 11:29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7056次

2011-1-12常务理事与秘书处联席会纪要


112日 向周有光名誉会长祝寿之后举行常务理事与秘书处联席会,研究了学会工作计划。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会长、袁钟瑞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喜双副会长、萧国政副会长、 冯志伟顾问、(请补充几人)和秘书处全体人员。阎春祥介绍了天津市联系市教研室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的情况。为了落实换届会议精神,开创语文现代化事业的新境界,今年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纪念《语法修辞讲话》60年。60年前,《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半年,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语法修辞和语言规范化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在汉语国际推广成为国策,国内对汉语文却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国民语文水平下滑的情势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隆重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推动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即语文现代化。

二、我们要纪念国语运动90年,纪念语文现代化前辈学者,今年是刘复先生、陈望道先生、周辨明先生诞生120周年,魏建功先生、唐兰先生诞生110周年,叶籁士先生诞生100周年;劳乃宣先生逝世90周年,杜松寿先生逝世20周 年。希望能写出一批纪念文章。我们要读前辈的论著,学习和宣传前辈的思想、精神,编写资料书,编好论文集,办好学会网站、学会通讯和会刊、会报,力争联系 一些刊物开辟专栏,发表语文现代化文章,继承前辈的光辉事业,服务于语文现代化研究、教学和产业,促进中国语文科学发展,在新的征程谱写新的篇章。。

三、开展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紧密依靠会员和工作班子集思广益,尽力做好服务。

四、列出科研课题。请理事和会员今年61日前提出选题,部分学者通讯评议后6月底以前公布课题指南,91日前申报,通讯评议后确定学会立项。

五、加强对二级学会的管理。已经获批的二级学会要订出计划,开展活动。

六、拟申报成立的二级学会要积极筹备。

七、开展社会服务,拓宽领域,提高效益。扩大语文现代化的社会知晓度。

八、组织发展,积极慎重,保质保量。

请广大会员多为学会工作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办好学会。


二百五·十三点·三八(外一则)


二百五”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一种戏称,指傻头傻脑、说话离谱、办事莽撞、总出洋相的人。为什么把这种类型的人称为“二百五”呢?关于“二百五”这个词的来源,民间有多种说法,流行最广的两种说法是:

古代作为货币流通的是金属银锭,俗称元宝,以两为单位。银子以五百两为整数,用纸包好。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跟“半疯”谐音,所以人们把半傻半苶、疯疯癫癫的人戏称为“二百五”。

与 银锭同时流通的货币还有中间带方孔的铜钱,戏称为“孔方兄”。铜钱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重量大而零散,使用不便,于是就把一千枚铜钱用彩绳穿成一串,称 为“一贯”或“一吊”。一千文钱为一吊,五百文钱为半吊,而二百五十文钱连半吊都不够。于是,“二百五”就是讥讽那种连“半吊子”都不够的人。

歇后语“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就是这个意思。“半吊子”跟“二五眼”“二把刀”同义,指人或不通事理、说话随意、举止失当,或知识浅薄、技术粗糙,或做事马虎、有始无终。而“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那就更差劲,更上不了台面了。

二百五”这个词在北方大方言区内流行。但在江浙地区尤其在上海,人们却把同样内容说成“十三点”。关于“十三点”,也有多种流俗词源。据被誉为“补白大王”的文史专家郑逸梅考证,“痴”字的笔画为十三画,说某人是“十三点”,就是讽刺他痴头呆脑、不明事理。

在 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一个贬义数字:“三八”。这个词是专门谩骂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扯扯”的詈语。我们在港台电视剧中偶尔会听到“臭三八” “三八婆”等。“三八”这个词也有多重流俗词源。其中一种说法是:清末通商口岸每月八号、十八号、二十八号开关,西方人入关贸易,国人每每在这三个“八 号”聚拢围观,看那些不合中华礼仪的西洋人,这叫看“西洋景”。“三八”就成为贬低西洋人的代名词,后发展为谩骂女性的詈词。

港台地区的“三八”,属于社区语言,和大陆“三八妇女节”的“三八”是两码事,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三八妇女节”源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舶来的名称。


刘禹锡的“锡”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都一律被注音为“xī”。其实“锡”为通假字,通“赐”,是“赐予”的意思。《尔雅·释诂》:“锡,赐也。”南开大学徐朝华教授注曰:“锡(),通‘赐’。”可见“禹锡”就是“禹赐”。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在怀孕时曾梦见禹王,后生下刘禹锡。父母认为:新生儿是“禹”王所“锡(赐)”,又是其母“梦”中所“得”,故为之取名“禹锡(赐)”而表字为“梦得”。此名与《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的记载,不谋而合。

古人“名”与“字”往往语义相应,例如唐人元锡,字君贶;宋人张锡,字贶之。《尔雅·释诂》:“贶,赐也。”徐朝华注曰:“贶(kuàng),赏赐,赠送。”并引《诗经·小雅·彤 弓》为证:“我有嘉宾,中心贶之。”元杂剧作家庾天锡,字吉甫,名与字相应,取“天赐吉祥”之意。《水浒传》五十一回,被李逵打死的那个“殷天锡”,应读 为“殷天赐”。不用通假字“锡”,而直接写成“赐”的名字,如孔门弟子端木赐,“端木”是复姓,名为“赐”,表字“子贡”。老舍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 其主人公姓“牛”名“天赐”。

名为“嘉锡”的现代著名学者有两人,即文献目录学家余嘉锡和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嘉锡”之名源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赐)余以嘉名”,意为:父亲赐给美好的名字。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其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总之,“嘉锡”、“锡圭”,以及古今人名中的“锡爵”、“锡珍”、“锡璋”、“锡麒”、“锡麟”、“锡三”、“锡秀”、“锡光”、“锡恩”、“锡履”等,其“锡”均为“赐予”之义,理应读为“cì”;但“xī”的读音古今沿袭,约定俗成,恐难改易。

总之,人名中的“锡”字,绝大多数为通假字,词义当为“赏赐、赠送”之意;但读音似以维持现状为妥。假如某位先生一丝不苟地执行读音规范,在谈话或讲课中坚持读为“刘禹锡()”、“阎锡()山”之类,准得把听者或学生弄糊涂了。这个例子说明:语言规范工作,不宜提出某些硬性规定,强制执行;而应在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动态分析和柔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