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讯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十一期】通讯

发布: 2015-12-03 14:15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11828次

【周老新作之一】 

 “简化”与“今译”之辨

周有光

学者季羡林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有一次“政协”开会,他和我住在一个房间。他忽然仙逝,使我非常悲痛!他的学识,我所钦佩,但对某些小问题也彼此看法不同。

在他去世之前不久,北大教授苏培成先生来信说,媒体发表了一篇《季羡林老人谈国学》,全文如下:

“昨天下午,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老人精神健旺,妙语连珠,在谈及国学普及时,他说了一番意见:1.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 了巨大的作用,读古书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2.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有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 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季先生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皇后'的'后'与'以後'的'後'弄成一个所带来的遗憾。3.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 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4.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老人特别指出,给****讲的国学与给娃娃讲的应该不同,得用心思编教材。”(媒体重视此 文,称此文为“季四点”)

苏培成先生信中说他写了一篇《汉字简化是误入歧途吗?》(按:参见本《通讯》第57期《谈汉字简化与振兴国学》),要点如下:

1.甲骨文中就有繁简之别。东汉《章帝千字文断简》中有“汉”字,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中有“书”字。简化字极大多数开始使用于古代,书法家如王 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延续文化的功劳,简化字和繁体字大家有份。2.《大学》开头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连用了五个简化的“后”字,《大学》没有遗憾。3.简化字容易学,容易用,这是事实。季先生一句话不能改变事实。4.季先生反对“今译”,认为读古文必 须读“原文”,《论语》的原文是用战国“古文”写成的,谁能阅读?为了方便阅读,后代改写成小篆、隶书、楷书。

周有光正在研究苏培成先生的文稿,此时来了一位杂志记者,也是来谈“季四点”的。周有光借此宣传了苏培成先生的论点:

问:读古书必须读“原文”吗?

答:《论语》原文是鲁国“古文”,“壁中书”在汉代已经无人认识。汉字的字体在历史上不断变化,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简化字是今天的当代字体。

问:读古书必须读“繁体字”吗?

答:《大学》一开头就有“简化字”,读古书不能不读“简化字”。

问:简化是“歧途”吗?

答: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规律即“正途”。我国公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分辨“正途”与“歧途”的标准。

问:简化有什么好处?

答:小学教师公认,简化字好认、好写,在屏幕上显示清晰。

问:简化的效率不重要吗?

答:效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简化增进文字的效率,不可轻视。

问:拼音是“歧途”吗?

答:拼音帮助汉字,今天“人手一机”,打短信,离不开拼音。从“注音符号”到“汉语拼音”,是汉语字母的发展“正途”。

问:古文“今译”好不好?

答:一百年前,我三岁,在家学唐诗,朗朗上口,不懂意思。后来,七岁上小学,读古书。老师用“口头白话”翻译古文,使我们能读懂。到我进中学, 课本上开始有“书面白话”。“口头白话”和“书面白话”都是“今译”。没有“今译”,古书无法读懂。“今译”是集成古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见2009-04-06《人民日报》副刊)

【祝周有光名誉会长寿比南山】 2010年元月12日,我学会会长马庆株,副会长姚喜双、袁钟瑞,副秘书长谭汝为、范毓美、宋建民、王晓晋、于桂英,普通话水平测试分会理事长韩其周、副 理事长赵红弢,秘书长刘朋建,常务理事张万彬、萧彤岭、卜兆凤、杜永道等向周有光名誉会长祝贺105岁喜诞。周老身体非常健康,谈笑风生,向学会全体会员 表示感谢,并祝学会日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