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讯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七十二期】通讯

发布: 2015-12-03 10:23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4393次

常务理事会决定事项

10月12日晚,马庆株会长在同济大学主持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

1.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于201410月在成都承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

2.由四川大学杨光荣教授主持《语文现代化年鉴》的编辑出版事宜。

3.增补教育部语用司综合处处长周道娟为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增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杨光荣为理事、常务理事,吸收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吴应辉入会并增补为理事。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首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马秋武                 

副理事长:凌德祥、吴应辉

常务理事(11名):陈昌来、金立鑫、凌德祥、马秋武、施向东、孙宜学、吴川、吴应辉、吴勇毅、杨耀邦、曾毅平

  事(27名):蔡永清(上海管理干部学院)、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崔显军(天津外国语大学)、郭红(天津师范大学)、郭曙纶(上海交通大学)、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朝红(天津大学)、李奎泰(韩国关东大学)、李志凌(云南民族大学)、梁宇(中央民族大学)、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刘荣(四川大学)、陆丙甫(南昌大学)、马秋武(同 济大学)、施向东(南开大学)、孙宜学(同济大学)、王振来(辽宁师范大学)、温云水(天津外国语大学)、吴川(日本大学)、吴应辉(中央民族大学)、吴 勇毅(华东师范大学)、夏长青(内蒙古赤峰学院)、杨耀邦(香港商业学会)、曾常红(湖南师范大学)、曾毅平(暨南大学)、张雪平(河南大学)、赵贤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秘书长:凌德祥                  

常务副秘书长:孙宜学

 

         

安维华、李  超、宋  柔、荀恩东(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辅助汉字书写质量评测技术研究进展

白丽娜(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多媒体综合运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新模式

包文英(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卞舒舒(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预科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研究

蔡永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英汉语词和词的构成辨异

蔡永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试论汉语拼音《方案》的完善和《正词法》的修订

蔡永清(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论《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局限性和新时期历史使命

曹德和(安徽大学文学院):普通话定义的不足及其修正

曹婧一(齐齐哈尔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识字教学策略设计

  娟(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关于汉语进修生听力教学的若干思考

  霞(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

曾常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嘉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谈汉语特殊句式“是”字句的教学

曾海清(新余学院):“没有NN”构式考察

曾毅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略论多层次、多类型的东南亚华文师资培养

  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从区别“抽象的句子和具体的句子”谈起

  琳(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陌生化诗歌翻译与翻译规范

陈满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构式语法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状况

陈耀西(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陈红根(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表音汉字的国际意义

陈永舜(北化大学文学院):吕叔湘先生的分词连写思想——试解一条“附注”的“微言大义”

崔培玲(德国伯恩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部):中国笑话不好笑?——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幽默的引入

戴光震(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党校):建设中介语言文字系统是汉语国际化的根本出路

戴军明(商务印书馆):传统文化类汉英对照读物或工具书的编写

戴耀晶(复旦大学):句子语用意义的提取

丁安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汉语学习者来华动机调查分析

董丹梅(北京育才学校国际部):浅谈中小学触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的策略

  宁(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新思路

范立珂(上海外国语大学院研究院):句法分布与概念变化的对应与互动,谈“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

范小青(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短期班课堂教学规范化设计的构想

  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及成语教编写研究

  丽(武汉大学文学院):基于汉语概念语义网的“拿”类动词本体-变体词群建构

冯志伟(国家语委语用所):《信息与文献 中文罗马化》ISO7098(1991)国际标准修订工作简介

付春媛(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国别化背景下编写口语教材时话题的选择

付冬冬(北京语言大学):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词语用法呈现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高文成、张丽芳(上海海洋大学外语学院):语料库和对外汉语教学英汉双名词内向结构的认知对比研究

高雅丽(香港歌德学院):“结果”语义的德汉表达法比较

【日本】古川裕(大阪大学):现代汉语“起”类词的功能扩展机制及其感性教学

  陵(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师的知识体系、素质及培养模式初探

关英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模因选择

  红(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鹏(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作为“跨文化传播”和“任务”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郭曙纶、李杨(上海交大)、郭建平(江西遂川草林中学):小语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帮”字句

  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策略的探讨——以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为例

何广见(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几个隐匿问题的思考

何茂活(甘肃河西学院文学院):《朴通事集览》词语释源方法类解

侯文玉(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

胡方芳(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义网络的建构在留学生中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胡建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高级文化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教材编写

  莎(商务印书馆):传统文化类汉英对照读物或工具书的编写——以汉英谚语对照读本为例

黄东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呼唤“精准汉语拼音:

黄金城(上海外国语大学):介绍一种全新的汉字教学理论与模式

黄立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have与汉语“有”语法化之对比研究

  熙、李朝红、殷世宇(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信号凸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了”为例

黄晓静(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来华留学生汉语学能测试的设想

  友(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测试话题功能大纲研制新探

姬建国(纽约城市大学):“教学式翻译”在国际汉语课堂习得中的教学法价值和功能

  南(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研究

金飞飞(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汉语语法教学的问题与资源研发

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内部关系及教学法枢纽的内涵

  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的国际传播:一种社会人类学的分析

  涛(伊利诺依卫斯理大学宗教系):佛教经典解读之当代时间方式:以《大乘起信论》英译为例

  然(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生中心):韩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柯玛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如何对斯里兰卡学生教学中国文学

乐侑真、吴文薇(上海音乐学院):专业汉语教学的新探索——《音乐汉语》教材的总体构思

  敏(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海外汉语教学文化输入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超、荀恩东、宋  柔(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汉字书写行为的数据库建设

李朝红、周一兵、弓耀楠(天津大学):中美公益广告用语之比较研究

李海燕(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国所藏历代《千字文》用字研究

  凰(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再XY”与“再XY”之语法意义对比分析

李开拓(《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母语文教育忧思

李奎泰(韩国关东大学校):韩国的“中国学”的教育情况和问题

李茉娜(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理工科大学国际汉语中级词汇教学情况

  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汉语测试新HSK的变化与汉语国际传播

  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级汉语综合课文化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李仕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体会语文之美——谈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绘本运用

李天舒(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材语言点释义研究

  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存现句在语篇中的启后功能

李文潮(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鑫(重庆大学国际学院):传统与现代——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二元悖论

  艳(鲁东大学):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中反义词与否定形式的应用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纪念《统一国语办法案》颁布一百周年

李志凌(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汉语教学常用学科术语用法刍议:辨析与反思

梁静菲(柏林工业大学):First Step-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s a preparation for studies in China

  宇(中央民族大学):《体验汉语中小学系列教材》在泰国的快速推广对国际汉语教材本土化的启示

凌璧君(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字教学改革

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来华留学教育对经济贡献度分析研究

  弘、徐佳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听说读写》文化内容的选取和编排研究

刘继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对《快乐汉语》系列教材文化因素教学的考察

刘晶晶(沈海洋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海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分析

刘谦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典籍译介之我见

  荣、魏海平(四川大学):“语义地图模型”与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英人体名量词为例

  姝(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伊藤仁斋汉文教学法初探——对《作文真诀》的考察

刘苏乔、吴媛君(北京语言大学):汉法实物颜色词对比研究

刘卫红(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刘亚娟、屠妍慧(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汉语书面表现测量与分析

刘运同(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两种策略:汉化与洋化

刘泽权、谭晓平(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美国汉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陆丙甫(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表音文字的语义、语法信息

刘振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汉语拼音教学若干问题的辩证

  藜(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从“文化孤岛”到“文化圈”——孔子学院教材本土化策略研究

娄隽瑶(华东师范大学):汉学、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化关系探究

卢世华(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的文学性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鲁冠军(美国哈里伯顿公司):新四声理论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