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缘结终生 我的教师情结和民族情结

发布: 2015-12-03 09:49 | 作者: 云南:曹起色 | 查看: 1384次

在我人生旅途中,除思想精神外,于我帮助最大,且使我得益最多的就是汉语拼音了。

19599月,我还未满6岁,但为了能在公共食堂每餐多打三两饭,我就赖着进了本村小学的一年级。正好,我们班是《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试点班。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参加了全省拼音教学培训的,既严厉又可亲的年轻女教师—— 曾老师。曾老师用风趣的教学方法,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识记了单韵母和声母。进行复韵母教学时,曾老师特别注意引导我们感受发音的口型、舌位的变化过程。我 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汉语拼音发音的动人之处,那就是勿需死记硬背,只要顺势自然发音。我感谢曾老师:您在我开蒙的时候,不仅教给我知识,您还教给我了获 取知识的方法,教给我了直面人生的潜意识!

时光飞逝,岁月坎坷。由于年龄较小,学校将我两次留级,捱到1966年才小学毕业,正好遇上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在这10年中,学校是进不了了,我只好在含辛茹苦的农田劳作之余,拄着曾老师送给我的拐杖——汉语拼音,凭着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在《毛泽东选集》和一部供批判用的《水浒传》中含英咀华了。在此期间,一日三响的农村广播,大致校正了我的方言俚语;生产队每晚开会前读报时事学习,又练就了我阅读的抑扬顿挫。

1977年,我意外地被生产队推荐到母校担任民办教师。说来凑巧,暑假正好遇上县教育局举办“推广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的培训班。在这个班上,我学到了拼音的“三拼连读法”,弄清楚了减少复韵母教学零件的理论依据。在拼音教学中,我把教学方法、内容的改革理论和自己对学习语音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并且得到当地同行的首肯。1981年,我民转公办后调到了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当地汉语拼音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失误。于是,我就多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语文教师进行了突出重点、化繁为简的培训,逐步地将当地的拼音教学引上正道。

在 这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语音研究工作者的睿智,也意识到在初等教育蓬勃发展、师资量少质弱的非常时期,推广汉语拼音教学改革成果,提 高识字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于是,在从事教育管理的几年中,我始终把这一任务作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人生确实有许多意想不到。1993年,由于我的教师情结和民族情结,也是汉语拼音这一天籁之音的召唤,我又踏上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的讲台。由于学生都来自山区的白、彝、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受母语的影响极大,因此,汉语拼音的掌握状况和普通话面貌都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为了把我承担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课落到实处,我主动与现代汉语课和口语课教师探讨,研究形成一个互相配合的链条式语音教学体系。通过以汉语拼音教学为核心,普通话训练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学这一难题,终于被我们以集体的力量攻破。经省语言专家组的考核评审,我校被定为“云南省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2005年,我钟情的民族师范学校就要消失了,但在我告别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最后一节课上,我仿佛听到从金沙江畔、从哀牢山中传来阵阵朗朗的天籁之音。

如今,我依然拄着尊敬的曾老师赠送给我的,伴我走过半世风雨历程的汉语拼音这根拐杖,蹒跚于高中教育的暗河之中。我的脑际时常会撞击着一股神圣的忧思,但值此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实施50周年之际,我的眼前不觉一亮——孙女不是要上一年级了吗?她不是又将聆听到中华民族的天籁之音了吗?


(作者:曹起色 云南大理 大理古城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