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缘结终生 我与汉语拼音情缘50 年

发布: 2015-12-03 09:51 | 作者: 上海:赵飞蝉 | 查看: 1397次

我很幸运。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那年,上海市教育局选送我去北京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进修。那时我才20岁,只身一人,第一次出远门,乘上开往祖国首都——北京的列车,那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我祖籍是福州,因为我出生在上海,所以把我安排在吴方言区小组,班里同学都亲切地称我“上海小鬼”。我十分珍惜这次进修机会,下决心一定要学得好成绩,为上海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作贡献。

进 修班由语音专家徐世荣老师授课。如今我还记忆犹新,也时常怀念,徐老师是北京人,形象高大,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讲课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每个音素、 每个音节的发音是那么认真到位,口形动作那么清楚。辅导老师孙修章对我们严格而耐心,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运用汉语拼音正音工具,提高了听音、辨音的 能力。“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刻苦的练习,我这个上海人普通话学得很标准。

我有幸在年轻时遇上名师的教导,真是我的幸运。我永远记住是恩师徐世荣、孙修章把我领进门,从那以后,我就与汉语拼音结下不解之缘。不仅“结缘”,而且“缘分”不断,这份“缘”是我的幸运。

学成归来,担任上海市卢湾区推广普通话的专职干部,从此有了一个推广汉语拼音的良好平台,学以致用,先后为少儿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拼注教材及扫盲读物,还参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朗读讲座,积极参加全市性的推普活动,多次受聘担任市级比赛的评委。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我担任上海市普通话学习班语音教师,为全市各区、县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普通话,共举办12期,在6年时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普通话的教学工作,甚至放弃了自身的进修与提高的机会。

我很自豪。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选择了“三尺讲台”,讲台不失为一个好场所,课堂自是一番天地。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在师范学校从事普通话口语教学,虽然年复一年教着汉语拼音和普通话,从不厌烦,新生入学,我仍然全心投入,始终保持上课的朝气和活力,不断完善和提高,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身上播撒普通话的种子,学生普通话学得扎实有效,毕业生的普通话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我曾被评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荣获国家语委颁发的“从事语言文字工作30年”的荣誉证书,受到国家语委的表彰。

我很幸福。1958211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是中国人民文化生 活中的一件大喜事。那年,正当我跨入人生第一步时,就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岗位,尽心、尽力、尽兴地耕耘着,并且坚定不移。汉语拼音和普通话伴随我整整半个 世纪。它给我知识、给我快乐,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退休之后,凭着自己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热爱和不断追求,有幸加入上海市普通话测试员及 讲师团的队伍,从而有更多机会去辅导各种不同类型的学员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教过的对象不计其数,有教师、公务员、大学生等等。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名副其实的普通话专职教师,当然不是什么收藏家。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会渐渐淡忘,不少物品会丢弃,唯独一枚铜质纪念章珍藏至今。它有3厘米大小,圆形,正上方刻着1958,下方刻着教育部、科学院、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的字样,周边是浮雕的26个汉语拼音大写字母。

面对眼前这枚珍贵的纪念章,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回想自己从20岁的年轻姑娘直至今日古稀之年,在普通话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了整整50年。 人生能支配的关键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我感到自己所作的努力与付出没有白费,我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几十年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推广有 我的一份辛劳。但我从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因为我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求自我的价值,虽然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精神很富有,心情 很愉快。我就像这枚纪念章上26个字母一样,围着圆周,没有起点和终点。我觉得,一个人能把起点和终点连接在一起是一种幸福。我与汉语拼音情缘50年,是我的荣幸。


(作者:赵飞蝉70岁 女 汉族 退休教师(原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教师)上海清源环路50018101室 邮编:200438电话:6556 2751手机13166110529电子信箱:

hohoaps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