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缘结终生 智慧结晶 文化瑰宝

发布: 2015-12-01 16:56 | 作者: 北京:李乐毅 | 查看: 1113次

我出生在祖国南方的美丽海港汕头市。1940年,就在日军的铁蹄即将踏进广东的时候,我才三岁,跟随坚持抗日、时任小学校长的父亲出国侨居越南西贡市的华人区——堤岸。当时那儿的华人社会开办了几十所华文中小学和十多份华文日报,街道上的商店、茶肆、楼宇等遍布用汉字书写的招牌。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跟着老师用带着浓重的粤语方音的“国语”(普通话)朗读被“公然翻印”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编写的课本,学习汉字,学习“注音字母”,吸吮着引以为荣的中华文化

记得在刚上初中的上世纪的50年代的一天,我偶然在书店购得几本薄薄的关于中国“新文字” 的读物,如饥似渴地“啃”起来,心里兴奋极了,还自己琢磨设计一套新的“中文拼音方案”。这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是这种热情也许是可以谅解的。因 为,我国的邻邦越南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长期使用汉字,但只有少数的上层人士掌握文化,而广大的劳苦群众则大多是文盲。后来越南实现了文字拼音化,我目睹当 地的孩子们只要学会他们的拼音之后就能无师自通阅读书报和写信,心里盼望祖国也能早日如此,人人都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化。——后来,我才弄清当地的华文书店所推介的上述这种“新文字”,就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两个主要渊源之一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我还从倪海曙先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始末和编年纪事》等书里知道,这种拼音文字方案早在40年代就传播到越南的华侨界,而且在西贡成立了“新文字学会”和“拉丁化研究会”。

19576月,刚满20岁的我冒着危险和艰苦,取道金边、香港回到了祖国。从这时到第二年秋天也就是我考上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前后,恰逢《汉语拼音方案》的全民讨论高潮和最终获得全国人大批准的时刻。我通过学习《方案》的历史源流和它的制订过程,认识到这个方案是几百年来特别是清末以来中国人民智慧结晶,是最科学、最合理、最佳的方案,于是毫无保留地、真心诚意地服膺和拥护它。后来,我又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及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逐步理解到《汉语拼音方案》并不是为了消灭汉字、取代汉字而制定的“文字方案”。它主要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还可以用于其他的许多领域,包括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应用的地方,比如目前95%的电脑用户采用的“拼音-汉字”的输入法,以及我们每天在电视屏幕字幕上看到的需要即时拼写出来的人名(像运动员的姓名)和地名(像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有关地名)等。

在 我所在班级里诸多满口京腔的大学同学中,我的汉语拼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同窗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有一次却发生了一件令我啼笑皆非的事:由 于我坚持每天用汉语拼音写日记,竟引起班里“阶级斗争警觉性”较高的个别人的“怀疑”,他们向我要走了那本“密电码”似的日记,仔细地查阅了半天,才略带 歉意地归还给我。

196012月到19613月, 我在大学念二年级的时候,《光明日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拉丁字母科学符号读法问题”的讨论,我积极地投了稿,稿子内容是提倡和赞同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来称说 科学符号中的拉丁字母(现多称为“罗马字母”)。在编辑室最后的总结性文章中,摘引了我的一些论述;并且随后收进了文字改革出版社所编的结集里。这是我的 文字和姓名第一次印上了祖国的书报。在这以后,我“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教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等文学课程;但是我并没有放松对语言文字理论的钻研。1978年,我和张育泉老师参加了11所高校合作的“文字改革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从酝酿、讨论、拟写提纲、编写书稿到修改成书,我们一直是在倪海曙、周有光、叶籁士、王力、吕叔湘等专家指导下进行工作的;我们分工起草的是有关汉语拼音与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和前景的一章,在编写过程中,经常得到他们的指导以至亲自改稿。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终于如愿地调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从此,我与汉语拼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截至1997年 我退休为止的十多年中,我与几位同事共同完成的工作和课题主要有: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其部分细则,汉语拼音教学法包括“注音识字、提前读 写”和“直读法”的实验研究,注音识字扫盲的实验研究,汉语拼音电报研究,汉语拼音科技应用标调法的研究,汉语拼音史及“闽南白话字”研究,现代汉语通用 词、常用词研究,现代汉语同音词研究,普通话轻声词、儿化词研究,中国地名标准化研究,《汉语拼音词汇》的编写等等。我还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30周年编写了电视专题片《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大事》《扫盲新花》的剧本;并先后编辑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公布》《汉语拼音论文集》《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集》等书稿和写了一些有关汉语拼音的文稿,撰写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读本》。

虽然我们的工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受到来自不同观点的人士的批评;但是我们自认为是竭尽绵力、艰苦奋斗、无愧于心的,因为我们的每一步,始终与我国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汉语拼音方案》联结在一起。


(作者:李乐毅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lileyiluoy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