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15-12-01 11:13 | 发布人: 桃妍 | 查看: 1941次
语言文字划时代的变革
——纪念推行简化字、推广普通话50周年
张育泉
半个世纪前的1956年,我国语言文字史有两件划时代的大事:一件是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决定从当年2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行;另一件是2月6日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学校、部队、广播电台、报刊社、出版社、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及有关机关、部门提出推广普通话的任务、要求,并作了部署。这两大变革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行简化字、推广普通话都是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筹划、推动、贯彻的。准备充分,积极稳妥,推行有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项变革,几十年来,与时俱进,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党和政府继承和发扬了自清朝末年以来关于使用简体字、推行国语的理论和和实践的成果,建国之初,就着手做准备工作。在1955年10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为推行简化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作了理论、组织、学术以及舆论上的准备。1956年马不停蹄地开始行动。
把自古以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俗体字(多为简体字)搜集、整理后确定为规范的正体字(称简化字),以便利广大群众的使用,只有在中国******领导下才能做到。因为党坚决要让占当时全国人口80%的文盲识字,要让他们学文化,学技术,有本领建设新国家,作国家的主人。而早在1935年8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半年后,由于上层分子极力反对而夭折。上层分子为什么反对推行简体字?说到底是他们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害怕这样那样的变革,害怕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来台湾有少数反对汉字简化的人,声称汉字简化割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几十年来大陆学术的发展,粉碎了这种论调。我们数以千万计的图书、报纸、杂志都用简化字,电脑办公用简化字,各种文件用简化字,各级学校教学和一般书写都用简化字(需要用繁体字的地方可以用,也有繁体字书籍出版)。现在13亿人口绝大多数都识字了,简化字容易学起了很大作用。据主管部门调查,国内使用规范字的人口(包括全部简化字)占95.26%.简化字书写容易,看着清爽,它给古老的汉字带来无限生机。
普通话指的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全国的通用语言。新中国建立前称“国语”,与方言相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共同语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比我国早得多。我国由于有漫长的封建制度统治,政治上、经济上没有真正的统一,造成方言阻隔严重,民族共同语发展缓慢。同是说汉语,由于地域不同,互相听不懂,交流困难,事情难办,还谈什么社会发展?这一点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就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国语运动,小学“国文”课改为“国语”,学注音字母;话剧、电影、广播都用国语,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但工作进展缓慢,业绩并不突出。1956年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指示》第一次提出汉民族共同语的完整定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从1956年开始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它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国语运动”无法相比的。经过几十年的工作,据主管部门的统计,截至1999年,国内能用普通话交际的人口已经达到53.06%.也就是说,有近7亿人能讲普通话了。我们从电视可以看到,大中小学生、年轻干部和各行各业的年轻工作人员多数都能讲普通话。笔者接触的几位在邯郸上中小学的年轻人就是如此,尽管有的不在北京工作,也能讲标准的普通话,没有方言语音的痕迹,问他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好,回答:从小学就学普通话了。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普通话的初步普及,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普通话的基本普及。从推广普通话的现状看来,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推广普通话是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国内(包括少数民族)没有异议,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赞成,没有对立的意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祉。至于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就不那么顺利,从方针政策、具体实施,到《简化字总表》等几个字表,都曾产生过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因为任何变革都不会一蹴而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从中积累和增长知识,对于文字发展的规律认识,几十年来有很大的提高。
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时的认识是,文字要实现拼音化,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简化字只在有限的时期内使用。因此,对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没有从长计议。后来认识到文字的发展是渐变的,汉字要长期使用下去,“对于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工作就必须做通盘考虑。”(《文字改革》1982,1)1978年,公布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不成功,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后,主管部门宣布废止。原因主要是人心思定,不欢迎汉字频繁变化,此外《二简》中很多字不成熟,大家有意见。主管部门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吸收大家的意见,作了微调。在这几年进行的《规范汉字表》的编制中,注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需求,相信此表能够充分表现汉字整理和简化的成果,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总之,从1956年开始的推行简化字和推广普通话这两大变革,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语言文字工作丰富的经验。在成绩和经验的前面,又出现了新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不断完善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怎样加速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一些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探讨?我们应当在党的领导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前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开创语言文字工作新的更伟大的业绩。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