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讯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七十五期】通讯

发布: 2015-12-01 16:40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4156次

常见的“一简对多繁”,就是以下这30多个字:

谷:山谷、波谷,稻榖、榖穗;板:木板、呆板,老闆;后:皇后、后妃,後来、前後;               征:征战、长征,徵询、徵文;松:松树、松柏,放鬆、鬆散;发:發展、引發,头髮、髮型;纤:纤维、化纖,縴夫、拉縴;卷:试卷、书卷,捲包、龙捲风;才:才学、奇才,刚纔;采:风采、采访,採茶、採摘;淀:海淀、白洋淀,沉澱、澱粉;制:制止、克制,绘製、製造;升:升斗、提昇、昇级;舍:宿舍、馆舍,捨弃、取捨;曲:歌曲、曲折,酒麯(或麴)、大麯(或麴); 秋:秋天、春秋,鞦韆;签:簽字、抽籖、牙籖儿;辟:复辟、辟邪,开闢、闢谣;面:面容、面谈,麵粉、挂麵;弥:彌合,瀰漫;帘:酒帘、眼帘,竹簾、门簾;历:歴来、经歴,暦法、农暦;里:里程、公里,裏外、被裏;累:劳累,纍赘;困:危困、困难,睏了;几:茶几、几案,幾乎、幾个;获:收穫,獲得;伙:伙食、伙房,一夥、夥伴;胡:胡说、胡乱,鬍子;复:答復、恢復,複雑、繁複;系:直系、中文系,维係、繋念;钟:鍾情、鍾山,鐘錶、鐘声等。

作为学校师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读写实践中,遇到文字和词语的疑难,就顺手查工具书。养成这个好习惯,必将受益无穷。还要下点儿功夫,逐渐了解“一简对多繁”的原委。例如“干”字有四种情况,(1)“干”ɡān,原本就有这个字,有四种意义:大动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因此这种情况的“干”没有对应的繁体字。(2)繁体“乾”ɡān,表示干燥空虚,如乾燥、乾咳、乾妈、乾着急。(3)繁体“幹”ɡ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树幹、骨幹、幹部、幹校。(4)繁体“幹”,读ɡàn,表示做事,如实幹、能幹。(5)“乾”读qián,只用于乾坤、乾隆以及人名用字(如萧乾、王丙乾)。

如 何解决简繁转换易出错这个问题呢?(一)编写字典、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以备查检。虽然目前常用的字典、词典都这样做了,但因举例 少,很不解渴。最好在每个词条后都括注对应的繁体字词条。(二)计算机简繁自动转换系统应更加细致规范,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三)给高中学生介绍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这是必要且可行的。在高校中文专业,简繁转换内容应该列入专业课程。(四)在媒体、出版、广告的文字编辑、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系统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五、繁简统合 为推动繁简体字的统合,圆满成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书同文字”的盛举,方法与程序极其重要。台湾师大教授何怀硕提出建议(《两岸交流,台湾教授谈繁简体字统合》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17日):

(一)语文的研究与改革是高度专门的学术性工作。应该由学界人士主导,成立一个中国语文研究发展委员会之类的学术机构,集合对汉字有研究、有见解,热诚关心的全球学界精英共襄盛举。它是为解决现代汉字的分歧、研究发展中国语文现代化,跨越地域与意识形态的公共平台。

(二)面对繁简体的分歧,统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应经过充分自由的学术研讨,思想激荡,集思广益,凝聚成共识,将统合成果分批公布,然后倾听社会意见,再予定案。

(三)具体的程序,建议由一家有基础的机构来召集、筹备。先酝酿、约聘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界对中国语文有研究的精英为发起人,这应是一个研究与实务的机构,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内外文化名流的“大庙会”。


六、汉字艺术节 在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文化的沟通尤为重要。近年来,先后举办“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等,围绕中华文化与海峡两岸的语言生活普通话/国语推广运动与海峡两岸语文政策研究、海峡两岸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协作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历史,交流现在,预测未来,为制订语言政策提供参考,为推动两岸语言研究“更上一层楼”作出实际的贡献。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南省安阳市政府与台湾文化总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太庙拉开序幕。这是两岸首次共同举办以汉字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 嘉璐致辞说:“汉字艺术节不仅是汉字的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之节,是两岸亲密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盛大节日。相信将成为两岸共同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一 个标记。”中华文化联谊会顾问李洪峰表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增进同胞情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 总会副会长林谷芳先生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共同的文化使两岸联系得更加密切。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两岸文化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两岸汉字艺术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既突出历史感又富有当代性,亮点频频,为两岸的参与者和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繁简共识 两 岸人士的共识是:繁简汉字的使用不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心结,也不会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两岸对繁简字有高度的一致》指 出:“繁简之间有多大的区分?其实简化本来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现行书、草书一样,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趋势。我觉得,只要海峡两岸都能够体会就可以 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说:“两岸对汉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样的,继承、弘扬这份文化的责任也是一样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且简体字绝大部分是从古字、异体字、草书、行书中来的,繁简体字不应当成为两岸的心结。”

台湾知名作家郝明义认为,大陆和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各有特色。两岸首次举办大型汉字艺术节,是双方难得的对话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字繁简本不应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如果肯下一点工夫,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融通并不是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认识简体字,而大陆也并没有摒弃繁体字。繁简字不应该成为阻碍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


八、识繁用简 在 汉语世界,简繁体之争成为一个热议的文化话题。在主要使用简体字的大陆,“识繁用简”日益成为大众共识。而在台湾地区,马英九在接见侨界代表时指出,台湾 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则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书简”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

对 于马英九提出关于“识繁书简”的问题,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所不同的只是 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的重要载体。

新 华网发表《汉字繁体简体,兄弟相煎何急》一文,在几百条跟帖中,大部分网友都认为繁体和简体是汉字的两种形态,是情如手足的关系,应该同生共存。现在许多 汉文网站都设了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以方便港澳台及海外读者阅读,这表明繁体和简体字的应用都有着广阔的空间。两岸同胞面对同一话题,同样关注,同样共 识,彰显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民族情感灵犀相通。

当 下,推行“识繁用简”有利于两岸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实施不同的语文政策,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而简体字在大陆地区已经得到了普及和广泛运用, 两岸在汉字使用上出现了不少差异。而今,随着两岸沟通渠道日益扩大,文字交往机会逐渐增多,文字的差异的确给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识繁写简”的推行,有 利于尽快消除差异,为两岸加强沟通扫除障碍,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海 峡两岸人民一奶同胞,繁体与简体是嫡亲兄弟。无论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两岸发展大局而言,我们都不能将繁体字与简化字割裂开来。在宣传汉字文化以及倡 导书写方式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化字,单在古籍、文献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里给予繁体字足够的空间。我们应教育孩子们识读一些常用字的繁 体形态,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这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需要。

 

九、合作编辞典 海 峡两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传承共同传统的同时,但由于分隔多年,对新出现的科技和社会事物的名称,出现了不少差异,如大陆的“激光”与台湾的“镭射”, 大陆的“渠道”与台湾的“管道”等。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为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方面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用繁体字、简体字同列两岸词语,并统一地名、人名译法,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此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造福后人,功在千秋。


十、文化共传承 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讲相同语言,用相同文字。只是大陆对部分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但大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摒弃政见,消弭隔阂,使简繁体字互通提上日程,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文化全面交流乃历史之必然。两岸政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应站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高度,应有历史担当精神,做历史文化传承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派。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两岸文化融合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愿景,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正确的方向。

2013-05-08写于天津华苑碧华里寓所)


老舍先生的“舍”就读shě吧

 


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说到老舍先生时,有的读“shě”,有的读“shè”,这种莫衷一是的情况已经有不少年了。究竟该读哪个声调呢?好几位朋友向我询问这个问题,并述说了他们的几种不同意见。我说:“就读‘shě’吧。”他们让我讲述依据,我说:“就我的感觉,在讲普通话的人群中多数都是这样读的,老舍先生在世时也是如此。最近太忙,过段时间,我再考虑一下,把原因梳理梳理,提供给您们参考,并请指教。”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舍予”是老舍先生的表字,读作“shèyǔ”是有道理的,但读作“shěyú”大概更符合先生的人格追求。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表字舍予。“表字”是用来释“名”的。老舍先生生于189923日,那年24日立春(可参见“万年历”中的1899年段),故以“庆春”作名(庆贺新春)是可以理解的。先生成年后表字“舍予”,该怎样理解先生用“舍予”来解释“庆春”呢?“舍(shè)”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居住的房屋及谦称自己的家等义项,但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今已不大使用的义项——“赞许”。比如,《管子·四称》中“良臣不使,谗贼是舍”的“舍”用的就是这个义项(谗贼赞许这样。是,这样,这里作前置宾语)。“舍”用于这个义项时,是“予(yǔ,不是yú)”的通假字。“予(yǔ)”在古汉语中也可用来表示“赞许”(今也已不大使用了),如“善行可予”(清·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予”就是“赞许”的意思。所以,“舍”和“予”在“舍予”中是同义语素,“舍予”是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复合词。而这里的“舍”当然应该读“shè”。

但是,将“舍予”读作“shěyú”的解释也不无道理。“百度百科”的“老舍”条中说:“‘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从老舍先生一生的道德文章来看,这种使用析字修辞方法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先生的人格追求。当然,表字一般是释名的,用来释姓,我的确没有见过别的例证。但是,“表字”的全称当是“表德之字”,用它来释姓似无不可;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此创新,是有可能的。只是,若取这种解释,“舍予”就必须读作“shěyú”。

其二,“捨”的确仅仅是“舍(shě)”的繁体字,不是“舍(shè)”的繁体字,但“舍”作为传承字很早就有“shě”和“shè”两个音项。

“舍”和“捨”都是很古老的字,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既收释了“舍”(收在“亼(jí)”部),也收释了“捨”(收在“手”部)。但“舍”是多音字,既读shě(《广韵》书冶切),又读shè(《广韵》始夜切),而读shě的用法与“捨”相同。所以,《简化字总表》把“舍(shě)”确定为“捨”的“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此就断定《简化字总表》发布实施以前使用的“舍”一定不读“shě”,而只能读“shè”;不能因此断定那时读“shě”一定写作“捨”。比如,《荀子·劝学》中的名言“锲而不舍”用的恰恰是“舍”,不是“捨”,它必须读“shě”。又如,《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名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用的恰恰也是“舍”,不是“捨”,它也必须读“shě”。

所以,因老舍先生从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首次使用笔名“老舍”时写的就是“舍”而不是“捨”,便断定“老舍”的“舍”不能读shě,这个说法恐怕靠不住。联系上述关于“舍予”的第二种解释,我更倾向于将“老舍”的“舍”读作shě。

其三,约定俗成应是语文规范的首要规则。

语言文字在形、音、义诸方面的使用确实应该规范。但这个规范必须是科学的——因为,语用规范的目的是繁荣语文生活,而不是板结语文生活,只有科学地规范,才能健康地繁荣。

语言文字是全民共同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必须符合全民共同的实际习惯。所以,约定俗成——众约而定,习俗而成——是进行语文规范的首要规则。每一部、每一项语文规范标准制定得是否得当,关键就看它们是否准确而科学地体现了约定俗成。老舍先生的“舍”,人们大多习惯读作shě,既有理据,格调又很积极,我看,就读“shě”吧。

【附录: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若干资料】

                                                                                                                                                                                                                                                                                                                                                                

学会秘书处:100010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01065252575zgywxdhxh@126.comxiandaiyuwen.com

附录: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若干资料

(赵功德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