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讯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十四期】通讯

发布: 2016-11-04 20:56 | 作者: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 查看: 13946次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语文现代化(摘编

苏 培 成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语文现代化是语文应用的改革,一百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有光先生把近百年中国语文改革取得的成就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便化和注音字母化。作为上述四化的具体成果,我们有了普通话、现代白话文、简化字和汉语拼音。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语文现代化面对的新形势是:信息化带来了全球化。信息化使得国家和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更加相互依存。中国正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在这个前提下考虑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语文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一些设想。

一、要大力推广国家共同语——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在传声技术时代推广普通话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是北京语音里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东西。为了便于普及普通话,北京语音里的地方色彩的已经明显弱化,我们支持这种趋势。这些变化降低学习普通话的难度,有利于在全国推行。

普通话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看待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妥善解决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方言文化主要是历史文化,而普通话文化是现代文化,它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白话文在汉语书面语中早已确立了支配地位,提倡文言是时代的错误。对现代白话文的发展,第一要加强语言的规范化,第二要不断改进文风。语言规范化是语言发展成熟的标志。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白话文广泛化还存在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有的各种语文规范标准不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地方还不少,由此带来的难于推行也是有目共睹的。文风中的假、大、空并未绝迹。这一切集中表现出民众语文素质的有待提高。语文应用中的病句随时可见。

对白话文我们要纠正一种片面的认识,就是误以为白话文不讲艺术性,而是越白越好。其实白话文也讲求艺术品格,要多姿多彩。文言文的作者有唐宋八大家,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现代白话文要多从传统文化里吸收营养。要锤炼字句,要讲究布局谋篇。反对粗制滥造、空话套话。白话文同样要有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要有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名篇。这些名篇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读时朗朗上口,百读不厌,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问题是中国语文现代化里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近百年来对汉字的评价走过几个极端。五四时期,只看到汉字的缺点,看不到汉字的优点。文革结束后,我们纠正了这个缺点,可是近些年来,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汉字一切都好,都是优点,是世界最好的文字,是未来世界通用的文字。这种认识同样有害。

前辈学者早就指出“汉字至少有两个半困难是很不易解决的。”第一,初学困难。第二,国际文化交流难。第三,文字的记写和传输机械化难。“汉字给我们使用打字机、电子计算机、机器翻译等等带来很多困难。说它是半个,因为这个困难从技术上是有可能逐步解决的。”

四、改进工作,大力推行汉语拼音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国家还处于半封闭状态。国家领导人毅然决定《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这是极为正确的,也是极为难得的。在推行中验证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是成功的,没有发现重要的缺陷。目前我们要坚持推行汉语拼音,扩大汉语拼音的应用。要慎言修订《汉语拼音方案》。

半个多世纪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重要的不足。成绩主要表现在汉语拼音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应用,拼音输入汉字已经成为中文输入法的主流,在信息化时代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不足主要表现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多年,但是拼音读物多数是按字注音,未能实现分词连写。

汉语拼音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语文字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了辅助汉字、便于进行全球化交流的汉语拼音,可是不能自缚手脚,束之高阁。这是今后语文现代化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要大力推行国际共同语——英语

世界需要国际沟通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取代法语成为国际共同语。据估计,今天全世界讲英语的人数可能超过15亿。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产业。谁不掌握英语在国际交往中就没有完整的话语权,中国需要英语。

六、促进“互联网+”语言文字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社会经济领域各生产要素相加,即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重构、再造新的发展业态。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有长久的历史,到了信息时代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新的课题。结合得好,会使语言文字这个老学科展现出新面貌。中文信息处理下一步发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极为繁重。例如语义分析已经成为许多信息处理项目的关键。语文工作者要关注新的发展,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与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专家相配合,把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尽力用于信息处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净化语文应用,反对语言污染

从理论上说,这不属于语文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鉴于当前我国语言污染还相当严重,所以也在这里说一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里污言秽语严重,骂人的粗话随时能听到,有的语言垃圾不堪入目,难于转述。二是报刊杂志和网络上,语言文字的谬误太多,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

语文规范六十年(摘编

——纪念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张 世 平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

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史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已经召开60年了,会议的影响持续释放在社会语文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值得纪念和深入研究的会议,这是中国“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开端”。

一、雪泥鸿爪——会议回顾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新中国的创建者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即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建国后,百废待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166日)。195510月,教育部、中国文改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同月25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语文研究、语文教育以及文学、翻译、戏剧、电影、曲艺、新闻、广播、速记等方面的代表122人,党和政府有关负责人陈毅、胡乔木、周建人等出席,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朝鲜的8位专家应邀参会。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致开幕词,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合作《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报告》,陈毅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陆志韦、陆宗达等三十余位代表作学术发言,陈望道作总结讲话,胡乔木与代表谈话。

综合会议的观点和内容,概要为:(一)我们正在飞跃地前进。作为交流思想和共同工作的工具的语言,应是统一的、普及的、在书面形式或是口头形式上都具有明确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以往是听其自然发展的,今天必须有计划地来促进它。(二)汉语规范化问题,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方面减少分歧,增加统一性。(三)会议围绕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语言规范化的对象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以及个人风格;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学家的责任等专题进行了讨论。(四)会议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组织全国语言学界对促进汉语规范化进行有计划的分工合作。

会议的成果体现在国务院19562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指示》首先阐述了汉语的地位和学好汉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必要性和任务。

二、却顾所来径——六十年发展一瞥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以来,伴随着社会语言生活的飞速发展,关于语言的规范、以及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也在随之发展,至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体系。60年来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成绩,国家语委和相关部门共颁布了相关规范标准逾200项,涉及社会语言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和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进程。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推移产生新问题,需要规范的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网络治理、国家信息安全维护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都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2013年底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分别发出《关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用语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通知》和《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从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再次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规定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要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不得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等。新闻媒体再次发挥了表率作用。

三、抚今追昔感悟多

重温盛会,回首发展道路,学习前辈学人关于规范的论述,获得以下启发和感悟:

——规范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流工具性质决定的,规范是沟通的保障,是围绕语言的规划、研究和工作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规范—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规范是动态的,追随着语言的变化而丰富而拓展,规范没有完成时;规范保障健康发展,规范本身也是时代发展的组成部分;

——规范是社会语言使用的主流,个人或小群体在某种场合、某种情况下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意识的对规范的背离,以体现个性或追求某种效果,也可以暂作观察,为或然的发展留下空间,比如对网络语言;换一个角度看,不规范与规范也是相反相成、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语言的社会应用是第一性的,规范是随其后的,避免在约定俗成、木已成舟后再规范,需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敏感、负责的态度;语言规范是对已存在的不规范的改造,譬如移风易俗,需要发现、遵循规律和研究的保障,要注重以绵绵之力求久久之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规范使用有区别有联系:普通话、规范字是表达的“外包装”,规范使用是“内包装”;与此同时,普通话、规范字也是、又是语言规范的成果,推广普及,语言规范化的推进也就寓于其中;

——推进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是基础,法制化是保障,宜刚柔并济;

——语言自下而上的约定俗成和自上而下的制定、推广规范,方向相反、作用相成;从社会和自发规范走向上下结合、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选择,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语文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